研討會訊息

在地聯盟月會 時間:(二)19:30pm 地點:聯盟工作室

2015/12/24

【移工同胞救星-阿莎 專訪】


文/黃姿華(桃園群眾協會移工安置中心專員

菲律賓看護工阿莎是「女性移工在台(MigrantengKababaihansaTaiwan,簡稱MKT)」的核心幹部,為人親切爽朗,只要她聽說同胞有難,就會和群眾協會一起幫忙她們獲得安置。阿莎前陣子因為家庭因素先行返國,我們把握她回國前對她做了一段專訪.....

Q:你來自菲律賓什麼地方?為什麼要來臺灣當看護?

我來自呂宋島南端的camerinessur地區,是一個有很多火山及溫泉的地方。因為我是家中的長姐,高中畢業後,我沒有讀大學就開始工作,婚後和先生共同生育3個孩子,另外還有4個他和前妻的孩子,總共7個孩子,我們的家計負擔很重,所以我選擇來台工作。

申請來台工作時,仲介說我只有高中學歷,只能當看護工,但剛好我喜歡照顧人,也就簽約了。





Q:在臺灣的工作情形如何?

我剛來的時候在高雄照顧阿公阿嬤,阿公眼睛失明,阿嬤腰痛沒力氣,所以雖然名義上我是阿公的看護,卻也要照顧阿嬤。

每天早上,阿嬤都要我陪她去運動上菜市場,留阿公一個人在家。阿公失明時間不久,所以不習慣摸黑走路,連從房間摸到廁所都有困難,而且他常常會到處碰撞跌倒,好幾次我跟阿嬤出門回家,就發現阿公跌倒後就無助的坐在原地。

後來,我覺得放阿公一個人在家很危險,就開始拒絕和阿嬤一起出門太久。結果阿嬤覺得很吃味,輪到我陪阿公外出曬太陽的時間,她也不讓我們出門。我只好打給老闆求救,阿嬤才不再阻止,但她也因此不喜歡我。有時候阿公不小心把菸熄在飯菜裡,我倒掉重裝一碗,阿嬤也會生氣說我不該浪費食物。

阿公晚上睡不著,就在客廳摸黑走來走去,雖然老闆說我不用到客廳陪他,但我也因此睡覺都不關房門,保持警覺留意阿公動靜,以免他發生意外沒人知道,阿公終於睡著常常都是凌晨五點了,但我早上七點還是要起床幫阿嬤弄早餐,工作就在睡眠不足中日復一日。

Q:為何妳覺得仲介是最大的問題?

雖然同時照顧兩個人很辛苦,但我沒有要抱怨的意思,只是常常感到夾在兩個被照顧者之間的為難。我的雇主能夠體諒,但我的仲介卻跟阿嬤洗腦,說印尼的看護比較乖,要把我換掉。

仲介討厭我是有原因的,因為我來台灣第一個月,就不讓他收一筆兩萬元的不當扣款。這兩萬,仲介要分四個月從我薪水逐月收五千,他聲稱這是為了引進我的必要費用,但是我在菲律賓該付的都已經付了,我也親眼看到老闆給他簽約的費用。但讓我確信這筆收費有問題的最主要原因是,他拿了我的錢卻不敢承認。即便我的雇主向我證實,他從我薪水中扣走的五千元確實是繳給了仲介,但仲介還是耍賴,不還就是不還。

我感到被欺騙的絕望,畢竟,我千里迢迢來到台灣,辛苦工作一個月,拿到第一份薪水卻只剩幾百元現金,根本沒錢寄回家,我家人質疑我是不是在臺灣過很爽、把錢隨便花掉了,天知道我不曾休假日夜努力工作就是為了寄錢回家....可是家人太遠了,説了也是白說,我只能把眼淚往肚子裡吞,自己想辦法討回這筆錢。

我想到下飛機的那天,勞動部在機場給我們一人一本外勞權益手冊,上面說有一支1955外勞服務專線,所以我就鼓起勇氣打1955申訴,結果我的仲介很快就把五千元還給我,也不敢再說要收那筆兩萬了。

過幾個月,我想申請菲律賓仲介費超收退費,所以就去MECO(菲律賓駐台辦事處,簡稱菲辦)提出申請。這件事傳到仲介耳裡,他又打電話來威脅要把我遣返。奇怪的是,明明我申訴的是菲仲,台仲為什麼也要介入壓迫我?我覺得飽受壓力,可是菲仲超收的仲介費高達4萬9千元台幣,我不能就這麼算了,好在我的雇主也支持我追回這一大筆錢,所以最後還是拿到了全額退款。

因為我工作很認真,總是盡心盡力,所以我不怕仲介威脅要把我遣返。但仲介利用阿嬤不喜歡我的事情,一直恐嚇雇主說我一定會打1955對他們不利。即便我一再跟雇主強調,跟仲介的爭議與他們無關,雇主家還是決定跟我解約,換一個「比較單純聽話的外勞」。我結束了在高雄九個月的工作後,透過朋友介紹桃園的工作,就一直在桃園工作到被照顧人往生為止。

Q:怎麼開始救援同胞的行動?

我在高雄工作期間認識了同鄉的看護小敏,她不僅自己爭取母國仲介超收退費,也很積極協助其他人,我們一拍即合。

小敏召集高雄的菲律賓同胞定期聚會討論母國仲介費退款的事,也很積極串聯友好社群,因此我們又認識了台北的雪麗。雪麗是菲律賓「移工國際」台灣支會的幹部,她告訴我們有個叫做SPA(群眾服務協會)的團體在協助外勞,協助被雇主欺負的外勞轉換雇主,並提供短期庇護服務。我們覺得很驚喜,原來有臺灣人願意幫助外勞爭取權益,決定也要提供自己一臂之力。

去年10月的某一天,小敏和雪麗跟我說,有個在屏東的年輕女孩J需要幫忙,但她英文不太好,請我幫忙用母語協助她匯整狀況,再用英文寫成陳情書,SPA才會比較快幫忙報案救援。

我不知道怎麼寫,但我就開始問J她發生什麼事,她訴說的內容很震撼我,原來她竟然被雇主帶到5個不同的地方工作,有家庭,有辦公室,其中一個竟然是農場,而她的仲介竟然不願意讓她換到合法的工作!

因為太受刺激,我連夜用手機打好了她的陳情書,交給SPA處理。不到一個星期,SPA就協助她獲得安置了,我感到很欣慰,但本來覺得這只是偶然,並沒有想過有下一件。

後來,每次聽到的申訴內容卻再再讓我不能坐視不管,有的人被性騷擾,有的人被派去旅館打掃,她們的仲介大多勸她們忍耐,甚至有仲介把轉換僱主中生病發燒的人鎖在仲介公司裡不理不睬......。因此我一件接著一件幫忙,不知不覺就變成大家心中可以求援的人了。

在協助同胞的過程中,我發現大家除非已經忍無可忍,不然大部分都不敢輕易申訴。因為在他們的經驗裡,政府到了現場還是只聽仲介的,而仲介只聽雇主的,而外勞很難用外語精確表達發生的事情,也就更缺乏信心。

常常有人說萬一申訴後沒被救出反而被打怎麼辦,她們聲音顫抖的請求幫助,反反覆覆的想著萬一萬一....有些人甚至歇斯底里,直到確定被安置前一刻都緊張像是隨時會吐會昏倒,幸好有很多MKT姐妹們會在在對話群組中幫忙安慰打氣,形成安定支持的力量。

我喜歡照顧老人的工作,我也喜歡幫助同胞,在台灣的經驗讓我收穫很多。但是人在國外,有很多事情無法親自為孩子做,我看著很多人錯過孩子成長的階段,越發覺得我的母性殷切的召喚著我,所以跟先生商量後決定提前回菲律賓。

Q:你要告別臺灣了,有什麼想對臺灣人說嗎?

請將心比心

我們離鄉背井來台灣工作,因為想要賺錢,所以會忍耐也會努力,最希望就是可以遇到好的老闆,平平安安做完契約,讓我們繳得起孩子的學費。

但台灣的制度讓我們遇到不好的老闆也很難換雇主,身心俱疲的時候沒有休假可以讓自己獲得療癒。很多人選擇逃跑,真的只是為了很小的事情,甚至只是為了呼吸一口自由的空氣,就必須用合法的身份來換,結果還要承擔被警察抓的風險。

如果看護可以放假、可以自由轉換雇主,逃跑的問題就解決了一大半,這是我誠心的訴求;如果工作環境能讓我們吃睡正常,雇主偶爾加薪,就太好不過了(笑)。

另外,我也希望我的同胞看護們要理智,要先恪守本分才能捍衛自己的權利。即便沒人看得見雇主對你不好,但還是有像SPA這樣的人相信你,所以你要對自己誠實,就不用怕雇主或仲介惡意中傷你。



2015/12/21

從RCA地下水整治,掀開18個工業區的汙染監督可能

文/賀光卍  劉念雲

半年多前,奮戰多年卻早被社會遺忘的529名RCA工人與亡者家屬,在台北地院完成一審階段任務,RCA與湯姆笙公司(註:RCA公司在關廠前先後轉售給奇異公司、法商湯姆笙公司,三家企業皆為本案被告,但一審未判奇異公司賠償)雖被判賠5.6億,但隨即上訴。宣判隔日,工人們難得地登上頭版,當整個台灣面對工業污染嚴重失控時,勝訴的消息成了人們無奈的安慰劑。

這樣,就夠了嗎?這麼多錢,算是贏了嗎?工傷協會協助RCA案十七年,在一審宣判後展開新一階段的組織與社會宣傳,總是有人追問著土地與水。一個高中生舉起手,直截了當地說出這樣的問句:「土地呢?還有水呢?RCA公司只賠給工人5.6億,那這麼一大塊土地汙染怎麼辦?」工人繼續與大企業進入二審戰鬥,但是土地呢?還有水呢?住在旁邊的居民都還健康嗎?他們怎麼辦?

無人聞問的整治過程

搜尋一下1994年與RCA事件相關的新聞資料,可以發現早年的報導,都將焦點放在環境污染與居民健康,直到工人們開始敏覺病痛與污染的關聯,發動組織抗爭,才讓台灣社會關注職病工殤層面。那是台灣經歷了經濟起飛年代終告完結,靠廉價勞動力賺錢的工廠大量外移到中國與東南亞,老闆跑了、廠房拆了,才掀開一地的毒。

行政院環保署從1997年3月開始針對RCA桃園廠進行土壤整治,花了兩年,處理2100公斤場址土壤,確認污染濃度已低於國家核定整治基準。另外,又在廠內設置15口抽水井,連續抽了半年共1,900萬加侖的地下水,去除的揮發性有機物量約有250公斤,仍然宣告地下水整治失敗。RCA公司此後,遲遲提不出新的整治計畫,這才突顯當時台灣完全沒有相關法令可提出裁罰!(註:同樣的邏輯,1970年台灣政府放行RCA公司來台設廠,但直到五年後,「勞工安全衛生法」才立法實施)

RCA案催生了「土地及地下水汙染整治法」,2000年立法通過後,RCA公司又拖到2005年才重新開始整治地下水。工傷協會與RCA員工關懷協會一方面進行廠內工人的集體職病訴訟,另一方面在2009年初得知,RCA地下水將在同年4月28日宣告整治完成,於是趕緊要求桃園縣環保局及行政院環保署,讓我們列席「RCA桃園廠地下水污染整治審查會議」,進場監督。那是我們第一次參與環境汙染專業審查會議,也是RCA汙染整治過程,首度開放人民參與!




是工傷者,也是汙染受害居民!

顧問公司先報告整治地下水結果,再由官方邀請的專家提問與建議,工傷協會的工作者與RCA工人代表們正努力理解專業術語,RCA公司代理人即理律法律事務所的律師,卻對主席提出抗議,指控我們是為了RCA訴訟利益,到會議上干擾整治進度。工傷協會的專員賀光卍馬上反駁,RCA工人既是長期在廠內接觸有機溶劑的受害者,更兼具桃園居民身分,是遭受RCA公司汙染地下水的受害者!誰說我們沒權力旁聽?自此,我們持續參與整治會議至今,也開啟了對整治方案的各種疑問。

舉例而言,地下水是流動的(流向如圖中紅線處),因此污染區域在四十年間早已延伸至廠區外,這是稍微了解水文地理的桃園居民都可想像的道理。但令人氣憤的是,在2009年初的整治會議上,我們發現政府竟未要求RCA公司整治廠區外汙染區域!儘管我們當場要求擴大整治範圍,RCA公司的委任律師卻詭辯,目前為止無法證明廠外汙染與RCA公司有關,再者,早期廠區附近還有很多工廠,水中驗出的三氯乙烯、四氯乙烯恐怕另有污染源,對此,審查委員現場居然難以反駁。


2012年12月,RCA公司向環保署提出第三次整治變更計畫,工傷協會與RCA員工關懷協會發動抗議,並對社會說明RCA污染地下水蔓延廠外至少1公里,此區雖然改建為公寓大樓林立,仍有一個面積約三分之一RCA公司大小的埤塘在此。誰能保證幾十年來沒有人吃下埤塘裡的魚,或飲用地下水,造成疾病傷害?根據最新一次(2015年11月)RCA公司變更整治計畫,桃園市環保局要求將廠外汙染列入整治,RCA公司雖然提出各種技術理由,最後仍承諾再花三年將廠區外一併整治。

企業與政府聯手造成汙染,都該對人民負責!

這次,我們除了繼續參與會議以外,也想邀請更多桃園市民,加入監督的行列。桃園市內有18個工業區,是全台灣縣市中數量最多的,而有多少工廠建築物下的土地與水,汙染尚未揭露?

走過十七年,RCA案留給台灣社會的不僅是工傷求償經驗,更指出企業與政府聯手造成環境污染,不分廠內廠外的受害者都該起身監督,追究責任。最近台南地院判決,中石化安順廠因排放戴奧辛造成周遭居民罹患糖尿病以及癌¬症,中石化公司、經濟部共需賠償1.6億。今年八月,七十四位台西鄉民聯合向六輕提出污染傷害訴訟,請求賠償超過七千萬元,而PM2.5的恐慌已經擴散全台灣。如果你就是遭受RCA汙染的受害居民,或是想要一起了解整治資訊、參與監督的朋友,請和工傷協會聯絡!(人民民主陣線/工傷協會 賀光卍0972-775494、劉念雲0921-814241,e-mail: 1992tavoi@gmail.com)


*RCA桃園廠汙染小檔案:
RCA污染區域位於桃園市中山路與文中路之間,廠房占地約7.2公頃(位置如圖),RCA公司經產權轉移,先後為美國奇異公司(GE)、法國湯姆笙公司所持有,1992年10月關廠,且於同年被長億集團宏億建設以低於於市價收購土地。RCA桃園廠內曾使用的有機溶劑,含有多達二十多種有機化學物質,銅、鋅、鎳等重金屬也隨著RCA公司任意傾倒,而污染土壤與地下水。一九九四年污染事件遭到揭發,RCA桃園廠及竹北廠土地,連續二十多年違法傾倒有毒廢料。此後,環保署成立調查專案小組,同年工研院完成RCA桃園廠附近民井地下水分析報告,發現土壤與地下水 中共含有二氯乙烷、二氯乙烯、四氯乙烯、三氯乙烷、三氯乙烯等十二種氯化物,其中四氯乙烯更高達,比飲用水標準的超過將近一千倍。

2015/12/16

如沐春風的校園

文/邱儷萍

走訪校園,可以感受到不同學校不同的氛圍:有些學校氣氛和樂,令人如沐春風;有些學校氣氛凝結,令人如遇寒冬。而這些和樂的校園,校長與老師,到底有哪些特質?校務又是如何經營?現就我所見所聞與所感,來與大家分享:

校長親和,營造對話環境

校園事務越來越繁雜,學生問題也越來越多樣,好的校長深知同仁的處境與當前教育的難為,而願意傾聽並開啟大門溝通,以對話的方式尊重的態度,讓同仁暢所欲言;也因為感受到校長的真誠,老師們也欣然敞開心胸,對校務提供興革意見。尤其近來的教育,學校課程設計、社群研討、藝文體育活動、評鑑訪視成果呈現...校園那麼多待處理的事務,唯有營造友善對話環境,一起討論與分工,方能事半功倍;而獲得同仁肯定並支持的計劃,推行起來一定行雲流水水到渠成。校長懂得放棄命令與控制,改採互相尊重與有效溝通,就容易獲得老師的認同,並且激發團隊創造力,其實獲益的是自己與整個團隊。─成功的領導人,懂得放慢腳步,先傾聽與對話、再有肩膀地執行大家的決議、最後帶領大家一同跨越終點線。

老師友善,走出教室關懷

雖然目前的教育,學生樣態多、上級交辦事務更多,但是學校裡總有一群熱心的老師,常主動關心校園事務:如帶領初來乍到的老師了解校園、傳授新進老師教學撇步、積極維護校園生態、自願輔導學生、情義相挺學校想辦理的業務...學校就是有這群可愛又可說是「雞婆」的老師,不知不覺潛移默化中,改變了校園的氣氛,受了這些老師的影響,其他老師也走出了自己忙碌的教室,一起關心同事、一起關懷學校,若再遇上親和的校長,校園氣氛就會和樂融融,有任何問題,不管是正式或非正式管道,大家都會勇於發表充分溝通來解決,來學校就好像走入另一家庭一樣。

校長與老師同在一條船上

不管是運動會、親職教育、校外教學...校內的事務,有賴校長及老師們從規劃到施行共同完成;對外的教育環境改善,如提高教師員額、增聘專職人力、年金改革合理...校長與老師們也是目標一致方向相同。所以不管內內外外,可謂同在一條船上禍福與共休戚相倚。在這樣的環境下,若一個要往東,另一個要往西,肯定會在原地打轉;大家商量好方向,穩健開船,才能共同駛向光明的航道。誰不希望每天上班開開心心,與同事朋友建立良好情誼?─如沐春風的校園,需要領導者與同仁的互相關懷、用心經營與善巧智慧來達成。



2015/12/15

【台灣要幸福】給予實質照顧服務,增加就業降低減村危機

文/陳來紅

少子化,高齡化彷彿二個颶颱,來勢洶洶於台灣選舉之中。照顧已經不是家事,而是國家大事。週三到大溪永福國小旁聽「品書會」,這一學年的「小小書評家」只有四位小朋友,老師精心設計了「品書會」賓果遊戲,激發全校小朋友的參與感,這樣的用心良苦令人感動。丁伯強校長為孩子們努力留下影像,主任和老師廚房阿姨也為孩子準備紅豆湯,暖暖寒冬中的小小心靈。

大溪永福國小只有51名學生,這種「小小學」在桃園有18所之多,成為少子化時代的見證。(圖片取自該校臉書)

 會後,傾聽老師細數減班減少學生數的理由:阿公阿嬤去世沒人照顧而遷移的學生、父母親離婚而轉學的學生、父母工作異動的學生。其中老師提到身為愛鄉知識分 子的家長,因為老婆調職而無奈的讓兒子離開自己的母校。顯而易見的台灣村落的沒落,在少子化+高齡下,命運可料。不只台灣國家如此,鄰國日本更加嚴重。

大溪永福國小全校學生51名,比1960年代一般學校的一班學生還少。(大溪桃園市愛鎮協會提供)

〈「稻草人之鄉」——一個走向衰敗的村落〉作者原野城治報導了位於德島縣三好市海拔800公尺的山地「名頃村」。村落中稻草人的作者,是12年前從大阪返 鄉定居的綾野月見和父親兩個人生活。她之所以想到製作稻草人,是「因為回到家鄉後,本想種田,但播下種子卻一無所獲。於是就試著做起了稻草人」。這些稻草 人本來是用來防止野生動物侵害農田的,11年裡居然做了350個之多。後來成為村落中,填補人煙稀微的熱絡點綴。伴隨少子化的人口減少和老齡化的衰老,日 本這樣冠、婚、喪、祭等社會(社區)共同生活難以維持的村落越來越多,並且有走向消亡的危機。日本總務省的調查顯示,截至2013年4月,這樣的村落在日 本全國各地已多達10,091處。

台灣呢?今年有二位朋友提過教育單位的委託案,一為50所閒置小學的利用研究,一為50所大學的退場研究,不知這兩案進度如何?結案報告怎麼樣?肯定的是少子化和高齡化的衝擊,只會加劇不會降低。

「稻草人之鄉」(取材自http://www.nippon.com/hk/column/)

台北市婦女新知協會、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台灣防暴聯盟、台灣國際職業婦女協會、世界和平婦女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高雄市婦女新知協會,為關 注總統大選與立法委員大選,特於選舉前舉辦「2015女選民高峰會─總統〝妳〞來選」活動,將以行政院「性別平等政策綱領」及婦女國際人權法典「消除對婦 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簡稱CEDAW),來檢視候選人的婦女政策白皮書。藉此深入檢視攸關婦女六大基本權益:女性參政、女性就業、性別平等、人身安全、 托育長照、食安環境的政策內涵。

 「2015女選民高峰會─總統〝妳〞來選」活動(台北市婦女新知協會 提供)

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藉由立法院預算中心中央政府預算評估報告,王品教授指出「現金給付,不具永續性。建構服務體系,才是投資性福利」。以此推 論,蔡英文總統候選人主張的「照顧台灣:托育+長照+就業」之社區大家庭的整體照顧,顯然是支撐村落不會走向衰敗的良方。就業、經濟、福利三合一的良性循 環型社會,適用於都市,村落更是迫在眉睫。

王品教授指出「現金給付,不具永續性。建構服務體系,才是投資性福利」。(王品教授提供)

安心生育、專心工作、放心養老是城鄉共同一致的需求。缺乏其中任何一個支撐因素,在村落是凋閉而滅,在都市是悲劇頻頻。我們手中一 票決定幸福,幸福要如實到來,所有公民切記要長益捨短利,要服務體系,拒絕現金在手卻買不到照顧幸福。台灣公民同心來翻轉殘補救濟,堅定要求「幸福普及照顧」成真。

...................
本文已發表於12/13民報,原文連結:
http://www.peoplenews.tw/news/e6c89acd-bf58-4264-a6dd-57fbd1106004

作者簡介
陳來紅:1949年生於三峽老街,成長於大溪老街。婦運社運半甲子,在11家報社寫過專欄,組織多元性質的社團,擔任過民進黨陳水扁執政時,8年行政院婦權會委員和「普及照顧政策研議小組」創組召集人。現任民進黨智庫性平小組委員、綠黨綠色經濟顧問。 著作:「都市型社區合作社可行性研究」、「袋鼠媽媽讀書會」、「傳燈」、「情願心甘」、「不安於室」、主持「TAKOHAM」大溪愛鎮月刊。

2015/12/14

「桃園藝文陣線」-用文化作社運、用藝術作革命

文/黃仲豪


相較於雙北,桃園一直是以工業發展聞名,藝術、文化等功能主要依附於大台北地區,世居於桃園的在地人,常以桃園是藝文沙漠自嘲。但是關心桃園地方藝文的鄉親,最近一年可能會感受到異於過往的一股熱力,在加溫桃園的藝文場域,而其背後出現一個新名字-「桃園藝文陣線」

柏優座.jpg
第一屆回桃看藝術節  表演團體「栢優座」,走入市街和人群互動


談到「桃園藝文陣線」的成立,發起人劉醇遠笑著說:「原本是個美麗的意外,最後變成想要肩負的使命」。當初從台大戲劇系畢業後,一直苦於桃園沒有藝文工作機會,甚至還一度跑去學烘焙,準備去當麵包師傅,但最後還是離不開為文化服務的初心,進入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工作。

四年的公務員工作,讓我心中冒出一個問號:我到底在做誰的文化?劉醇遠

當初滿懷著理想,希望以自己的戲劇專長,譜出桃園的故事,或介紹精采的作品到桃園,但實際上進入公部門,才發現公務員的精力都消耗在體制內的官樣文章和繁文縟節,例如辦活動時長官和民代的送往迎來,或是擺平各議員的選區利益。四年下來有志難伸,於是決定掛冠求去。


正當徬徨何去何從之時,爆發了太陽花學運,劉醇遠在學運的現場,遇到台大戲劇系大兩屆的學長徐宏愷,兩位桃園青年談起如何改善桃園的藝文環境,心中的改革火苗自此熊熊燃起。


在學運現場會思考自己能多做什麼,讓台灣或自己的家鄉變得更好。桃園的發展、桃園的文化,好像沒有讓自己驕傲的地方。如果我要做桃園的文化,我要從哪裡做起?劉醇遠


剛開始面對桃園貧脊的文化土壤,也不知從何著手,就先創立了臉書社團「桃園藝文陣線」,不料加入的人數如等比級數成長,每天晚上討論熱烈,好像在開鄉民大會,才發現桃園人真的悶很久了,大家對於桃園的文化和未來都很焦慮,只是缺乏一個抒發的管道,把大家的想法匯集起來。


這股能量如滾雪球般越來越強,讓桃園藝文陣線成為一個平台,集結了桃園的獨立書店、文化工作空間、藝術家等,不但辦了一系列的文化講座,把桃園年輕的文化藝術人才推廣出去。還催生了《桃園文化升格願景》以及第一屆的「回桃看藝術節」。

桃園文化升格願景.jpg
《桃園文化升格願景》發表會


《桃園文化升格願景》是這群藝文人對於桃園藝文環境的宣言,正逢2014年桃園升格為直轄市的第一屆市長與市議員選舉,這份宣言也成為對政治人物的期待,以及簽署者當選之後對桃園藝文環境的允諾。但是談到這份宣言的實際成效,劉醇遠有點沮喪地說:「或許是藝文議題對市長或市議員來講太難了,議員對文化局的質詢,很多都沒什麼內容,只有少數幾位議員,比如范綱祥議員,比較會做功課,林政賢議員也比較有在關注了解。」最近幾件饒具文化意義和歷史價值的建築物被拆掉,也讓他們很有無力感,「難道鄭文燦市長是白簽的嗎?」。


這幾年和政府打交道的經驗,讓陣線成員心急如焚,因為文化需要積累,但是傳統卻正在消逝。陣線成員杜彥穎提到:「中壢的高平堂,是一座很漂亮的宗祠,但是五、六百人的宗族,也不敵土地開發的推土機。」如果政府沒有積極的去保存文化資產,任由這些養分流失,整個藝文土壤只會日漸貧脊,當記憶都從生活周遭消逝,桃園就會變成一個冷冰冰的地方。


但是另一個集體催生的成果「回桃看藝術節」,就讓所有參與的藝文人和志工與有榮焉,津津樂道。


「回桃看藝術節是在沒有退路,也不知道未來的狀況下辦成的。徐宏愷


桃園區新民街一帶,見證了桃園街的興盛與後來市中心的轉移,舊城區原本熙來人往的繁華落盡,被附近文昌公園的遊民,與紅燈區的鶯鶯燕燕取而代之。但是第一屆「回桃看藝術節」特地選在這條略顯暮氣的老街,就是要賦予它新的活力,讓這條街氣象一新。


剛開始為了讓居民接受這群不知道哪裡冒出來的藝術家,每位創作者都不厭其煩、沿門挨戶的拜訪,希望居民可以提供空間給他們展出作品。於是隔壁茶館的阿姨,把自己的茶館出借,讓他們把牆面換上新色,成為老照片的展覽空間。對面花店和雜貨店的阿姨,也讓他們把一條小巷子整個化為裝置藝術,成為「綠蔭織巷」。


綠茵織巷.jpg
第一屆回桃看藝術節  裝置藝術-「綠蔭織巷」/陳祖筠、陳穎潔


為了拉近民眾與藝術的距離,各團隊也別出心裁、各展所長,例如現代舞團把街區當作舞台、京劇團在街上用唱念作表和民眾互動;文昌廟門口的電子花車上演的不是傳統戲碼,而是唱阿卡貝拉給你聽;音樂會不去富麗堂皇的音樂廳,而是在僅僅只有四面磚牆創造音場效果的後院舉辦。這一切的嘗試,只是為了告訴民眾,不是只有在展演中心看的才是好的表演,因著形式的不同,藝術可以無所不在。


因為之前不知道有這樣的東西,我都跑去台北看,現在我總算知道桃園也有好玩的地方了回桃看藝術節的觀眾回饋


藝術家在參與議題性強的展演活動過程中,自己的創作生命也有了改變。歐陽文惠為回桃看創作了名為「那些我在乎的」的攝影作品,並於回桃看的展出期間,邀請民眾穿著上一輩傳承下來的傳統服飾,傳達自己或空間的故事,展現藝術的訴求性。歐陽文慧:「我發現藝術真的有訴求性,那種力量不像是直接衝撞立法院那麼直接,但是後勁很強。」


對我來說,桃園藝文陣線比較像是社運團體,用文化作社運、用藝術作革命歐陽文慧


那些我在乎的.jpg
第一屆回桃看藝術節  攝影作品-「那些我在乎的」/歐陽文慧


談到「桃園藝文陣線」的下一步,除了在中壢人暱稱為大時鐘的第一市場辦理第二屆回桃看藝術節以外,未來也將持續推動保留在地記憶、捲動民眾參與的草根運動。陣線成員一直很想整理一些老屋或閒置空間,把它們串聯成為文化小旅行;也想將藝術和群眾的日常生活作結合。畢竟藝術本身就是最好的催化劑,可以縮短距離、創造參與,透過辦理居民的美術展、以及和民眾一起動手做,這些年輕人將會捲動更多的民眾和資源,一起捲起袖子,成為推升藝文環境的一份子。


有人問我為什麼回桃園,桃園什麼都沒有啊?就因為什麼都沒有,所以不用設限自己,一切從零開始。現在既然大家都出來做了,我相信事情一定會漸漸變好的徐宏愷


2015/12/10

請桃園市議會展現升格後應有的格局,儘速制定【桃園市議會資訊公開自治條例】

文/潘忠政

桃園市議會的無知與顢頇,在今天給桃園在地聯盟的來函中自己打臉了!

桃園市議會12/7發函請桃園在地聯盟更正1-2會期議員質詢量化表的資料

這份來函要求本聯盟依該函說明更正11/12所發新聞稿中,有關本會期10/5到10/28共17日的議員質詢量化數據。我們非常樂於更正,但是顯然部分被誤植議員的損失已經難以彌補了。

有議員責怪本聯盟在資訊未完全確認下就公佈有瑕疵的資料不應該,但他們可能不了解我們為了這份資料的正確性,付出了多少心血。

公布資料前,我們察覺10/19及10/28兩天,議會的議事直播有中斷現象,無法確認還有那些議員有質詢,因此特地向議會秘書處請求補正那兩天的質詢名單給我們,但是秘書處來電表示議長不同意。我們不死心,隔日再向議事組請求調閱資料,經過一番舌辯後仍遭婉拒。

事關議員的勤惰聲譽,我們決定把統計好的資料先行公布在臉書粉絲頁,言明因為議會直播有中斷,請有誤植的資料的相關議員提供資料佐證以方便我們修改。多位議員來訊息查問,過程繁複,我們都不厭其煩地一一確認更正,才在兩周後的11/12發布新聞稿。我們自認已盡到相對應負的責任了。

擁有地方民意基礎的代議士,每位都珍惜自己的羽毛,在為民喉舌的議堂奮力質詢的正向表現,不該被抹煞,11/12公布的資料對部分盡責的議員的確有不公平處,但是這樣的遺憾,誰該負最大的責任呢?吾人認為:捨議會其誰?

資訊公開是民主社會的基本要素,議員出席議會會議也是最基本的責任,這些出席資料當然有公開的義務。根據政府資訊公開法第七條第十款【合議制機關之會議紀錄,指由依法獨立行使職權之成員組成之決策性機關,其所審議議案之案由、議程、決議內容及出席會議成員名單。】所揭示,議會應主動公布相關資訊才對,沒想到桃園市議會竟然在怠惰之餘(進步的縣市如台北、台南、高雄…等議會,會議記錄不到兩天就公布在網站上了,桃園市議會則需等到半年後才得以從【議事錄】中看到。),還顢頇的拒絕公民的資訊申請權,導致議員同仁清譽受損。

桃園市議會過去公然回函表示簽到資料屬【個人隱私】不便公開,這是無知;這次聯盟要求調閱資料補正,以免議員的勤惰遭誤植而有損聲譽,但議會行政單位仍悍然拒絕,這更是顢頇自誤的映照。然而,面對議會如此無知顢頇的瞎搞後,作為民主社會的主人的我們仍不禁要問:甚麼時候還給我們應有的資訊權?


2014年4月,桃園市議會函覆指【議員每日出缺席簽名資料】屬個人隱私

議會行政體系沿襲過去保守封建的風格,拒絕開放公民應有的資訊權,固然令人遺憾;但議員才是議會主體,議員有權提案來防杜這個缺失以開創新局。我們深切期待桃園市議會的議員展現升格後應有的格局,儘速制定【桃園市議會資訊公開自治條例】,以回應市民最謙卑的民主需求。

 參考資料:【桃園市議會1-2會期質詢率出爐】

http://tyunion.blogspot.tw/2015/11/1-2.html

2015/12/08

有待改進的議會-1-2會期觀察心得

文/議會監督志工

一、許多議員在質詢各局處時,內容常是換湯不換藥,有議員連四個會期問同一個問題,我們都快會背了。

二、質詢都發局,聽到的永遠是開發、都更、建設。好像場子裡沒有「文化議員」「公民議員」,只見「開發議員」「都更議員」。

三、質詢率提高了,看似比上一會期進步。但口才便給的市長面對各局處首長回覆吞吞吐吐時,就會急著替各局處長代答,最常見市長說的一句話就是:「這個問題我來說明一下。」 那市長聘任一級主管是做什麼的? 主官太強勢,相對就顯得屬下無能。

四、這次會期採聯合質詢居多,國民黨議員正在穩健的發揮在野的威力,倒是民進黨議員明顯謢航,無心追弊。

五、楊梅區張火爐議員是唯一在兩次會期提出議員建議款應公開透明的人,但被市長四兩撥千金打回票,甚為可惜!

六、議事隨選視訊IVOD本會期沒人提,但有議員卻不斷使用轉發聯盟的影音,這是很奇怪的現象。本來該是公開資訊,現在硬是不開放,已經有點笑掉人大牙,如今議員可以自己提資訊公開自治條例也不提,寧願選擇使用民間克難的錄影資料。議員真是自我矮化矣!

七、很奇怪的議會,說是升格進入六都了,但是議事錄更新的效率至今不彰。上一會期議事錄至今尚未刊出不說,連本會期的基本會議記錄也不公布。讓民間團體和議員為了質詢幾次在爭吵半天,這正是我們有待改進議會的寫照。





2015/12/07

安全與培力的矛盾-失去自主靈魂的管理與控制

文/杜光宇

因為我們協會在協助移工的工作上也慢慢地接觸了很多的外籍配偶,且許多移工的姊妹也都嫁來台灣,所以我想以我們印尼移工庇護中心為基礎,發展外籍配偶的庇護中心,因此我們拜訪了幾次社會局,主要就是談如何協助外籍配偶的問題。

今天下午社會局來了一些委員,就是要評估我們庇護中心(移工庇護中心)的環境適不適合庇護外籍配偶。簡單說,他們提出的質疑有以下這些:

1、我們的庇護中心缺乏隱蔽性及安全性,消安及建安檢查更是必要的。
2、我們缺乏專業的社工人員。
3、外籍配偶與移工的問題是不同的,不應該混雜在一起。
4、我們硬體設施不夠,如果外籍配偶帶小孩來如何安置?有哺乳室嗎?有兒童遊樂室嗎?

安全性問題我承認的確要加以改善的,但其實他們今天來還是一直落在我之前質疑社會局對於外籍配偶庇護的做法,那就是社會局的重點在安全及管理,但我看不到培力及文化差異的部分。外籍配偶來台灣其實是在一種文化弱勢,也就是夫家主流文化的價值下,只能以一種隱蔽自己原先的文化刻意地去討好迎合夫家的主流文化而生活著。

我們上上星期短暫收容了一名外籍配偶,那外籍配偶帶著自己的小孩住到我們庇護中心,我跟那小孩談(小孩讀國中),發現那小孩根本就完全瞧不起母親本國的文化,他對於印尼文化一點興趣也沒有,這現象是如何導致的?

我們試想一個人的培力,也就是協助她從受協助者站起來面對自己的弱勢,並且進而長出自己的力量,這些過程可以忽視她自己的文化自主性嗎?一個外籍配偶在以台灣婦女為主的庇護中心,她還是繼續在一種強勢異文化的環境裡,連要跟社工或者諮商師講話都還無法用自己的母語,她還是在一種壓抑自己的生命經驗的環境裡,不斷地符合台灣漢人的文化價值的環境裡生活,請問這樣如何有自己的自主性?

因為這樣的庇護中心根本沒有讓這外籍配偶脫離文化壓迫的環境,且其實也只是又一次複製
這樣的環境,這如何培力外籍配偶?另一方面,我們協助外籍配偶不就希望她們能走出經濟弱勢,發展獨立自主的經濟地位?許多外籍配偶遇到家暴只能忍耐不就因為這樣的經濟弱勢讓她們不得不如此嗎?但今天來的社會局委員覺得我們庇護中心的地點太醒目,這我就很好奇了,我們要培養這些婦女朝向合作經濟的方式自主營生,那難道我們庇護中心能找個荒郊野外嗎?

我當然認為隱密與安全是重要的,但如果只是強調隱密與安全卻沒有從這些婦女的經濟弱勢上找辦法去解決,那這些婦女就是不斷地從庇護中心離開又回來離開又回來,不斷地循環,更多的是許多婦女因為這樣就不願意住到庇護中心。

桃園目前只有兩個公設庇護中心,婦女住到裡面求職本就不便利,今天那些委員不斷強調桃園現在婦女的庇護中心有四十個床位,都還沒有滿,所以不需要另外與其他團體合作安置外籍配偶,我認為這些委員不會覺得桃園兩百多萬人,需要庇護的婦女居然連四十個都不到?這不是很匪夷所思嗎?這會不會凸顯出目前婦女庇護的制度根本上有一些問題,才使得許多婦女不願意住到庇護中心?

我從這些過程看到社會局的做法就只想安全與管理,只要社會局不負擔任何風險與責任,婦女的培力及文化差異變成次要的,然後養了一些委員(社工系老師)及社工以一種沒有任何實證可以證明他們設計的政策制度真的可以幫到弱勢者的一套官僚科層制度,消耗了我們社會整體每年龐大的資源;我只看到基層社工不斷地燃燒,不斷地失望離開轉行,這個圈子怎麼回事?難怪中共這幾年學習台灣的社工制度非常快速,因為台灣的社工制度背後的價值觀我想與中共的一切在控制與管理中的思路其實一模一樣,所以中國當然全部照抄沒有問題。

這些社工學者在質疑我們庇護中心的時候,我才想反問,你們毫不尊重受庇護者的文化差異及生命背景,連這基礎都沒有還好意思跟我談社工專業?台灣目前數十萬的外籍配偶,加上外籍移工,人口數已經破百萬,這些社工霸權可以忽視台灣這種多元文化的轉變,故步自封?

其實我這次申請外籍配偶庇護中心也是想挑戰這樣的霸權與背後反映出的陳舊的管理與控制的社工價值觀,只是還是有些失落,結果還是完全與我原先對桃園社會局的想像相吻合,換黨換人做了,情況完全還都是一樣,真是令人失望!

(作者為桃園群眾服務協會理事)

延伸閱讀:
挺移工: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670185809780421/?fref=ts
桃園市群眾服務協會:https://www.facebook.com/spa.taoyuan/?fref=ts

 

2015/12/06

【台灣要幸福】回到大溪,一起幸福~共育、共老、共好生活

文/陳來紅

桃園市大溪民權路、和平路住過時的童年盛況是真的稱得上「百 工百業」,行業多元彷彿詮釋了老鎮的歷史定位:北台灣內陸第一商埠的生活和生意。1892年文人以「帆影無數,萭高雲集」來形容這開埠二百多年歷史的大溪 古鎮。若是以經濟思維的向度,這樣的商業盛況和集資文化,以及至今仍然存留集散地的古老生活樣態,大溪人「低調自傲」的文化性格,真的是台灣稀有。


 「建成商行」在大溪。(「三手微市集」提供)

真 正認識大溪是回大溪之後的文化社造所啓蒙,童年的大溪彷彿是我的異鄉,父母兄姊和我,分別出生於大稻埕、三峽,懂事的我所認同的家鄕——我們是台北人,刻 劃著和在地的疏離,虛榮心理的自我隔離,這種莫名其妙的出生地認同,延續到離鄉去紡織廠當女工思鄉,才改口為:我是大溪人。

 
「和記商行」在大稻埕。(陳來紅提供)

回鄕八年,終於謙卑的重新瞭解,對於童年穿梭不同的街屋,和同學同鄕重新互動。步入初老的心情舒暢,僅僅想回饋離鄕40年所做過的社會經驗,懷著在外地服務多於在地的愧疚感,再次認識大溪。

1990年在永和市中正路283巷「潭墘社造」的履歷,被桃園縣文化局「社造中心」所看重。林昕顧問和張壯謀局長、田瑋副局長的邀約,而在一年之間遊走各鄉鎮社造據點。一年之後再次定位自己:自承僅僅限縮大溪服務,做為晚年的奉獻。

服務之前必須先理解文化局五科政務,感謝五科迅速而深入的簡報,在大溪如何落實政策?如何促進政府和人民的「協議」和「協力」?是在行政院8年歷練所能夠使力的任務。

「大 溪文化生活圈」的文化盤點即在全鎮文化團隊協議協力中完成。藉由盤點後的文化資源的延伸計畫,無論是匠師的各放異彩,或是文化團體的文化推廣的深化至各級 學校,文創小舖三手市集的展現,融合本有的大溪社造所累積的能量,垂直和水平之間的聯結已經打破政府和民間之分界,合作無間令人感動。


「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文宣圖片。

一 間間日式宿舍怎麼樣再創新生命?新的第六都市長鄭文燦,文化局莊秀美除了持續推動「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將大溪日式宿舍群變成為可貴的生態博物館外,更 進一步促進老屋的再生利用,大溪的頹廢老屋變成「田野學校」,令人矚目的和農村文化聯結的方式,將會帶來鄉土教育的新示範。

政 府如此積極,老城區的住民也踴躍的造街中。一間間老屋翻修再利用,正活潑的創造了「社區棲地」的效應。年輕的媽媽們因為有了「共育空間」而活潑的自主規劃 活動,共學共遊的方式,和20年前在「台北縣袋鼠媽媽讀書會」相似。共育是教養兒女最佳的方式,在新莊、三重紛紛慶祝20週年的此刻,大溪媽媽這8年來也 共同成就了「愛鎮五色鳥故事舘」,方便親子利用。


大溪媽媽共同成就了愛鎮五色鳥故事舘。(桃園市愛鎮協會提供)

何 時台灣能夠破除公有空間的有償使用現況?而回歸國家資產為人民共有公用的價值觀。學習首爾市政府和區公所的開放性作法,解放國有空間促進人民利用,和人民 團體共同努力推動生活品質提升,大大降低在地民間團體的空間成本,有益於國家社會力的發展,有利於在地人民共育、共老的共好生活。何時?非常令人期待。


首爾市長開放空間成就市民交流。(金連順榮譽副市長提供)


本文原載於:2015/12/05 台灣民報 http://www.peoplenews.tw/news/52a0f745-8db0-4e16-8f54-42f7d919875a

【作者簡介】

陳來紅,1949年生於三峽老街,成長於大溪老街。婦運社運半甲子,在11家報社寫過專欄,組織多元性質的社團,擔任 過民進黨陳水扁執政時,8年行政院婦權會委員和「普及照顧政策研議小組」創組召集人。現任民進黨智庫性平小組委員、綠黨綠色經濟顧問。 著作:「都市型社區合作社可行性研究」、「袋鼠媽媽讀書會」、「傳燈」、「情願心甘」、「不安於室」、主持「TAKOHAM」大溪愛鎮月刊。


2015/11/29

請不要害怕(移工人物誌之四)

文/蕭函青(桃園市群眾服務協會)

這是小葳,24歲,西爪哇Trenggalek人。

雖然年輕,但已有一個3歲的小孩,留在印尼讓家人照顧。雇主家在屏東里港,是一棟五層樓的透天厝,每一層大概有50坪。這個家庭共有九個人,阿公阿嬤,阿嬤的女兒女婿,兒子媳婦,未出嫁的小姑,還有兩個幼兒。本來是要照顧阿嬤,但阿嬤其實很健康。

每天早上五點半,她就起床,開始洗全家衣服,七點之前要曬完衣服,七點一定要準時到老闆開的補習班(也在附近)去打掃。

補習班有三層樓,全部都打掃整理完,大概十點,就回雇主家,打掃雇主家的五層樓,掃地拖地,清理房間。十點回雇主家,打掃五層樓。

一個禮拜裡面有三四天,雇主會派她去自家經營的砂石廠支援,她的工作是負責挑揀石塊,有一個很大的桶子裡面會不停攪拌石頭塊,她要仔細盯著,把石頭塊裡面的垃圾挑出來,也要搬很重的石塊。

中午雇主家沒有開伙,但也沒有準備她的午餐,所以幾乎都是自己買來吃。因為她每次中午打掃回來以後,雇主家已經沒有剩下甚麼東西可以吃,也不敢自己煮,因為雇主如果發現菜少了就會罵人。

其他零碎的時間,她就照顧雇主的兩個孫子,一個兩歲,另外一個只有六個月大,餵小孩吃飯、幫小孩洗澡。

照顧到晚上,就要煮晚餐,晚餐雇主會煮,她在旁邊幫忙。晚上吃完飯,還不能休息,還要餵小朋友吃飯,餵完之後,老闆娘(雇主的女兒)會叫她先洗澡,因為她 要幫老闆娘按摩。除了按摩,老闆娘要求她要拍打臀部到大腿的經絡,要一直按摩到老闆娘睡著。可是老闆娘通常會到十一點半才睡著。

本來老闆家有兩個外勞,另外一個女生忍受不了,想換工作,但契約還沒期滿,仲介也不肯幫她換工作,最後那個外勞就接受遣返回印尼了。結果,從那之後,所有工作就落到她一個人頭上,比以前更累。



在這裡工作整整十個月以來,完全沒放假,每天都要工作,最遠只在附近買東西吃,不知道要去哪裡,也沒辦法去市區,所以不認識其他屏東的外勞。

每天都很痛苦,經常跟家人哭訴。

她的姊姊是嫁來台灣的外配,偶然找到林小姐的電話,就打電話幫她妹妹求助。
在她求助之前,正好移民署正在訪查外國人工作有沒有許可外工作,但是移民署要來查前一天,有打給雇主,通知要來查。

雇主前一天就警告她:「你不要承認喔,你要說你只有照顧阿嬤」,她很害怕。於是當隔天移民署來時,她並沒有告訴移民署的人員。因為她並不知道政府人員,是不是真的會幫她,她不知道講了會不會更慘。

後來,林小姐幫她重新報一次1955,林小姐跟她說:「我們會請勞工局派人去,妳放心,這次妳可以跟勞工局的人講實話,我們也會幫你。」

過兩三天,勞工局果然去查了,仲介跑到雇主家罵她,說她不該跟勞工局亂講,仲介就把她帶走。

當天晚上,她暫住在仲介翻譯的家,隔天早上醒來,仲介透過翻譯告訴她:「我們很喜歡妳這個工人,妳工作得很好,我們還想用妳。等一下如果勞工局打電話給你,你一定要跟勞工局說,你要回我們仲介公司住,不可以說妳要去安置中心。如果妳配合的話,我們會幫你找新工作。」

但是她不再相信這個仲介了,還有一個原因是,每次拿到薪水,都會發現被仲介多扣五百塊,但仲介也沒解釋。薪水也沒有正常發,常常兩個月才給一次。

最後,在勞工局開協調會,還是依照她自己的意願,去住安置中心。這件事情勞工局很幫忙,承辦人(一個小姐)還帶她去火車站,幫她買車票,送她坐火車來桃園。仲介多扣的五百塊,在勞工局協調下,也還她了,仲介是說「不小心沒看到就多扣了」。

她說,現場知道她要走,仲介也很失落,好像很難過。

她說她最後想走,是因為無論是工廠,補習班,幫老闆娘按摩到睡著,她都配合了,但老闆還是對她不好,很小氣,生活上感覺到很困難。

她要走的時候,雇主很不解,說:我們全家都很喜歡妳,為什麼要離開。

林小姐去接她的時候,遇到火車誤點,她手機沒電,林小姐很緊張,兩個人在火車站前站後站繞來繞去,幾度擦身而過,她也不會用投幣式的電話,幸好後來有遇到台灣人教她,才連繫上林小姐。

被接到的那一刻,很開心。一想到假如沒出來,現在還在本來屏東里港的老闆家,平常白天都沒在休息,晚上已經很累了還要按摩,回憶起來實在很不開心,很難過。

但是她也沒想過要逃跑,只是一心一意想要換老闆。

問她為什麼不逃跑?她說,當初,從台北自己搭車去屏東,到屏東也沒人接她,等了一個多小時等不到人,也聽不懂中文,也不知道跑掉以後能做甚麼其他事情,所以無論甚麼處境只能接受了。

問她,如果有其他看護,跟她一樣的處境,台灣政府可以做甚麼來幫助這些外勞。

她認為移民署來查也沒用,因為都會跟老闆講。

在安置中心一個月沒有工作,現在要重新開始,好像可以面對新的生活。

最後經歷了這一切,問她有沒有甚麼話想說。


她說,遇到這件事情,最想跟在台灣的印尼朋友說,不要逃跑,逃跑沒辦法解決問題。在台灣還是有人可以幫忙的,請大家不要害怕。

(作者為桃園市群眾服務協會會員。文筆直白清新灑脫,富摯情。挺移工臉書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670185809780421/?fref=ts

2015/11/26

從馬桶開始談人與自然



文/呂東杰  (綠黨中執委)

前些日子新聞報導:台北市用每個5千元的造價,設立了四個狗馬桶在公園內提供民眾遛狗使用;看到這則新聞實在令我感到匪夷所思,但再想想也無奇異之處,人們總是喜歡用人的想法來去看待其他生物。



例如對於樹木的醫療,經常看到生病的樹旁掛著點滴瓶再連接針頭插在樹幹上,我想做為一個所謂樹醫生應該是很了解樹木是維管束組織,並非像哺乳類動物有血管心臟,藥物可以在身體內部流通進行醫療,結果單純把樹生病就用人的醫療方式開刀掛點滴處理,可能是藥到病除,但這樣的醫樹方式卻還是一在地進行中。

人們為何會開始背離自然只會用人類的想法來幫自然生物做決定呢?其實我觀察人類這麼久了,發現馬桶是原因之一。

為何這麼說呢?我們來看看人與其他生物間的共需點:

食的部分~~人屬吃五穀雜糧,動物分肉食草食,植物行光合作用;

衣的部分~~人有冬衣夏衣,動物有獸皮毛髮,鳥有冬羽夏羽,有些動物更有能變色偽裝的功能外衣;

住的部分~~人有水泥豪宅,動物有山洞樹穴,鳥有鳥巢;

行的部分~~人有人行道,獸有獸道,鳥有航道,魚有海潮流道;各依需求各取所需。

所以地球上的生物不外乎食衣住行,最重要的就是要~~生存跟繁殖,但在這些必要生存的因素中,吃了當然會有排遺,但所有生物中唯獨人類擁有馬桶這個與其他生物完全迴異的工具,(當然還有其他如穿人毛皮羽毛的事情,這就不在今天聊了)。

人類其實跟其他生物一樣,與生俱來的生命意義與需求都是相同的,就是我提到的生存與繁殖,但是人類比較倒楣的是生命周期太長了,因為生命太長所以害怕無聊而產生了社會行為與經濟行為,為了方便進行這二個行為模式所以人們開始大量的居住在一起;在以往散居山林時,上個廁所圖個方便,只需在草叢中行使生活本能即可,排遺自然分解回歸山林滋養土地,這原也是人類在自然界應盡的義務。

但大多數人移居城市後,因寸土寸金,多數人擠在水泥叢林的豪宅中,這些排遺物若還是隨地方便處理是會影響到其他周遭的同類,也因土地細菌無法及時處理完畢,會產生細菌病源,所以發明了馬桶而城市的下水道處理系統就因應而生了,如此才能維護城市的環境衛生,而在城市久居之後,踩踏在水泥及柏油這些無生命的物質上,反而覺得泥土是髒的,其他生物是可怕的,地球上只能有人類生存了。

當人們開始因為馬桶悖離了自然,許多人已不知我們的糧食來自土地,我們的氧氣來自樹木;總是以人定勝天的想法,炒作地皮的方式掠奪自然與土地,若我們不再深思熟慮,總只想要在土地上獲得短利,當土地全變成了水泥,當大樹不再釋放氧氣,最後遭殃的還是我們自己。

人類在地球上是不可能獨活,自然界包容著我們,供養著所有生命,人類該早早的反思如何回饋自然后土才是永續的國家發展。

2015/11/23

這是小校的幸福!

文/彭如玉(桃園市教育產業工會理事長)

每天到不同學校宣導,體會不同的學校特色,這樣的樂趣是我在全桃園走透透,逐校宣導過程中的甜滋味!

瑞原國小在楊梅區,也是桃園市的偏遠小校,學生數少但每個孩子享有的校地卻是【別墅農莊級】!

這個小校全校教職員對孩子的付出,除了課業之外,體驗[泥土與生態]的課程,相信是許多城市學校無法想像的,甚至是更多超收學生的大型學校望塵莫及的!



今天到這個偏鄉小校向老師們報告教育政策與法令,巧遇他們收成刈菜,產量可是能讓全校每個孩子都能來參與收成的,每人一棵肥美的蔬菜,需要兩手捧著,幾乎半個人高,【收成】兩個字的解釋,不是課本的生硬【注釋】,而是滿滿的體會!蔬菜們長得欣欣向榮,連我都覺得這裡的植物都特別有【人權】!

看著孩子們循序漸進將一棵棵刈菜排在操場邊曬太陽,【客家鹹菜】是收成後的下一個課程,未來還能成為營養午餐的食材呢!


這樣的課程,陽光,泥土,在這個學校,隨著季節演變而自然產生的課程,不刻意,不作做,孩子們可以盡情感受,細細品嚐,多麼幸福!

教學這麼多年,其實我們知道,這才是真正深植人心,最原始的原(元)素不是嗎?可是無奈現在教育政策丟太多不信任的人為視導與冷冰冰的框架塞滿教育現場。


臨走,老師們向我們再次反應小校人力不足以應付上級傾倒下來的行政工作,但卻足以磨掉老師們熱情,我更心疼這【小校的幸福】是全校教職員多麼努力維護的成果!

在偏鄉,我們看見小校的幸福,祈禱這一點點的燭光,可不要被澆滅!



2015/11/19

在他手裡,每一棵樹都欣欣向榮洋溢幸福

拜訪校園護樹達人─簡士寬老師

文/邱儷萍

今年八月蘇廸勒颱風侵襲,各縣巿災情慘重,台北巿路樹就倒了2079棵,創下歷年之冠;全台各地的校園也很淒慘,樹木不是斷頭就是連根拔起。在一面倒的樹木災情中,另人驚訝的,桃園大溪內柵國小,校樹依然昂首矗立「一棵都没倒!」到底是怎麼辦到的?樹木平時又獲得怎樣的照顧?現在就讓我們來聽聽內柵國小護樹達人─簡士寬老師怎麼說。




校園築花台是對樹的危害

走進各校校園,隨處可見樹下人工砌成的花台,但是 透過士寬老師的專業解說,花台卻是不利於樹木生長的建築。士寬老師說:「學校有一陣子流行在樹下做花台,但是花台不利於排水,樹就好像泡在水池中,水太多,土中的含氧量就會過低,久了就不利於樹木的健康生長。」看著榕樹根部撐裂了花台,彷彿在向士寬老師求救,目前內柵國小已在樹下左側,把原本的柏油水泥撬開,覆上培養土並做落葉堆肥,誘導榕樹根往此處生長,根向下生長之後就可以移去該方向的花台,然後分數個階段逐步移除四面的花台,使樹得以享有正常空間而健康成長。





設置通氣孔、不過度除草、落葉歸根讓樹健康

內柵國小的樹木旁, 都可看見黑黑圓圓的筒狀物,這是用高壓水刀洗出來的通氣、排水孔(此工法為中興大學專利),此區域大都往土壤下沖洗出約80公分深的通氣、排水孔,有了這些孔,便能讓根部享有充足空氣而不過分潮溼,有利於健康根系的發展。土壤上自然長成的雜草,也盡量不去除,雜草及落葉有保濕防止土壤曝曬的功能,而雜草落葉下所帶來的生物及有機質,都是樹木健康成長的養分。士寬老師說,這棵樟樹已一百多年,經過三年多的努力,於去年底移除了樟樹週邊所有花台,讓雜草落葉隨樹共生,你會發現,樹幹變粗了、樹皮變乾淨了、縱向裂紋變深了,表示這棵樟樹雖已百年,但活得越來越健康。




樹根讓跑道隆起,有解決妙方

常令各校困擾的,是樹木種植與跑道距離太近,導致樹木因為生長需求,根部將跑道隆起,影響跑道的使用。這個問題在此獲得士寬老師的妙方:就是使用類ㄇ字型的涵管,跑道下方變成讓樹根可以生長的環境,跑道依舊在上方,人樹上下分途、人樹和平共生。去年曾有委員到校訪視,願意給內柵國小一筆錢做斷根牆,但內柵老師為了樹木健康生存,也為了證明人樹得以共存共榮,所以就放棄了這一筆會危害樹木健康的經費。

樹木修剪處處是眉角

士寬老師說,樹木的修剪其實都是對樹的傷害,我們應該選對季節、修對位置,而且有計劃的修剪,讓傷害減損到最輕,最好小樹直徑不超過3公分就開始修枝。修對位置,傷口就能逐漸癒合,不受病菌入侵,並持續下送養分與生長激素;反觀斷頭或枝葉全數剪除,養分與生長激素短缺,傷口無法癒合,樹木就容易生病或死亡。下圖是士寬老師提供的修樹位置示意圖,正確修剪,傷口易復原;錯誤修剪,殘留樹枝病原易入侵、切太深傷害樹幹更易導致腐朽。所以修樹處處是眉角,千萬不要胡亂修剪,而影響到原本健康的樹木。



內柵國小幸福校樹


當初是因報紙報導,百年楓香榮獲全國最美校樹而開始注意到內柵國小,後來蘇廸勒強風來襲,校樹没有一棵倒下,這更令我佩服。內柵桂校長說,士寬老師是日本國定樹木醫生劉啟東教授的得意弟子,今日拜訪了本尊,他真的是默默耕耘經年累月研究樹木、保護樹木,而校樹彷彿有靈性一般,棵棵欣欣向榮健康回報。繞校園一圈,士寬老師介紹了好多樹種,也教了我好多護樹的知識,訪問接近尾聲,我們站在內柵國小得獎的百年楓香前,除了感覺到生長在此地樹木的幸福,也深深感佩校園的護樹達人─簡士寬老師。

2015/11/16

且將詩意「佳安村」變為「台灣水利生態園區」

文/陳來紅

搞觀光,有特色,運用文化創意想像一下下⋯⋯


「石門水庫」有美國工程師參與,「桃園大圳」有日本八田與一參與,「埤塘」有先民開墾歷史脈絡。在桃園市「國境之門」看見台灣水漾的生態演化,若是更進一步的𢑥集全台灣的水利發展歷史文物於石門水庫的「台灣水利生態園區」,這樣是不是更具國際性的世界觀光魅力呢?不但可以吸引美國人、日本人來此懷舊呢?是不是繼桃園市的眾多「觀光工廠」之外,更具有長遠教育經濟效益,變成台灣水利教育永續的生態旅遊之優勝美地呢?

如此一來是否讓駐村藝術家的文創作品更有商機呢?在「大溪想像」一座木藝生態的博物館,己然成真,年輕藝術家己買屋入住大溪。「龍潭想像」一處淨水源頭,可以是台灣水利永遠的燈塔,照見千古水利技藝的靜美?也也照亮台灣「國境之門」之桃花源?




「佳安村」的美麗和哀愁(作者提供)

當年當局以家父退休單位不符規定,申請法院強制執行搬遷,當天來了法院書記官和警察四十餘名來執行強制搬遷,隔壁江家的家具物品強搬上車,冰箱飯菜散落一地,兩老坐地痛哭無能為力....搬到我家時,家母還抱著我大女兒滿月在懷中,家父也要誓死抗爭,我向法院表示:一個月給我搬遷切結,才開始匆匆找尋全家居所,搬離我童年的家園,這個記憶深深烙應在內心! 所以當你在規劃別人生活空間的時候,一定要替當地生活者好好想一想! ⋯⋯曾經是「佳安村民」這樣說。


 美麗的佳安村30年依然如故(作者提供)

政策有先有後是有時代背景因素造成,而被決定者總是無辜居多。大埔、灣寶、A7、美河市不論是都更或區域開發,決策者所造成的憾事,對當事者而言難以抹滅。在政黨輪替中,握有決策權柄者能夠審慎、尊重為要。位於決策末端人民的生命和生活何辜? 若是早期對石門水庫歷史知之甚詳的居民也參其文史在地解說,豈不是創造其人生二次收成呢?「怡老」莫此為盛事吧?桃園市不必如首爾費力再思考退休者,如何創造二次收成的機會?而是在地現成即很豐富。

當地居民說,政府50多年前為興建石門水庫,請來大批美籍工程師協助,安排他們住在現今北區水資源局附近,在難得看見外國人的年代,讓龍潭純樸的客家庄鄉親瞪大眼睛,把外國人每天往返的道路戲稱為「美國路」,外國工程師離去後,公所順應民情,也命名為美國路。因為這段淵源,市府觀光旅遊局日前規劃將美國路概念擴大,有意變成美國村,邀請美式餐廳、販售業者進駐,引發民間討論。有對話是好現象,如何為計畫加分才不浪費公帑。

這個3億8千萬計畫不只如此,南苑的花燈公園將不只一個主燈⋯⋯需要嗎? 看看歷年花燈花費一大筆錢,遷移又花一筆錢,接下來無預算修護,下場如何?


2003年在台中市舉行的台灣燈會,造價千萬元主燈「吉羊康泰」,燈會結束後,主燈移往台中公園保存迄今;8年來出現作品遭破壞等狀況,民代質疑「根本是大型垃圾」,不如釋放空間。(作者提供)

桃園市龍潭佳安村的「美國村文創計畫」,好友和年輕人都在說明會後,被里長關切。還被問:你爸爸是誰?乀……好友是龍潭新住民,忍不住吶喊:第六都了!大溪的新市政說明會,日子改三次最後不發通知,一群人拍手鼓掌一片叫好上報,市民組織才知道。公民仍然是被三等看待,桃園升都大溪是降格嗎?龍潭呢?文明進步的民主政治,在翻轉成真的桃園市,依舊封建,依舊共利共犯的思維中,納稅人的錢如大溪的溪水,流向結構性的利益處?


巿長說:美國村喊卡,計畫照舊走的說明會(作者提供)

漢文化的功名利祿,好名者落得惡名;好利者為利害所傷。獨獨為民設想者在青史中留香。忽然又想起~在「見不得人活得不好」的國度──瑞典,百年古屋的社會住宅前,那驕傲的瑞典教授說的話:「你問的問題~為什麼這樣好的地段,拿來蓋社會住宅?百年前,康有為也站在此問過,我們的答案百年後的今天都一樣。」。

(本文已刊載於11/14 民報 http://www.peoplenews.tw/news/939e8a5b-67db-413e-99b3-4d9cd2d40cb6)

2015/11/14

桃園的土這麼黏 桃園青年「桃步走」

文/黃仲豪

訪問「桃步走」團隊是個很有趣的經驗,因為以往桃園在地議題的幕後推手,多半是默默耕耘已久的前輩先進,但是「桃步走」卻是由一群出身於桃園,目前還就讀於大二到大四的大學生所組成。在刻板印象中,這麼年輕的面孔,應該還在大學校園盡情揮霍大把的青春,但他們卻已經回到故鄉,開始撒下議題的種籽。
生活所市小冊.jpg


一開始只是兩位從武陵高中畢業的同學,發起關心社會議題的聚會,但桃園這塊土地的黏性,卻讓生於斯長於斯的學子,如同團隊名稱的諧音「逃不走」,漸漸地黏合在一起,最終發展成一個以桃園為關注焦點的團隊。
桃園一直不是一個議題能夠這麼明顯、或是被人知道的地方。在這邊可能你作運動的組織都還蠻分散的,所以那時候才會覺得該把重心放在桃園本身林采鴻,台大社會系,桃步走共同發起人
「桃步走」的共同發起人林采鴻,本身是台大社會系的學生,兩年前由於課程內的田野調查,開始關心桃園海線一帶的航空城、環境保育等議題。後續舉辦的讀書會和營隊,捲動了更多的青年學子加入,關注的範圍也擴大到社區營造、社會運動、勞工、獨立書店等議題。累積的能量,在2015年開始迸發出一系列看見桃園、倡導議題的活動,包括:2015年寒假的「視區」、暑假的「生活所市」、9月開始的「我市論壇」及「桃生方式」,主要關注的區域是從火車站到大廟這一帶的桃園老城區,透過歷史文物調查、歷史議題紀錄、攝影展、講座和工作坊,讓桃園人重新看見桃園。
生活所市大圖.jpg
原本以為很熟悉桃園,卻發現其實很陌生,我過去忽略了太多。黃照翔,實踐設計系,桃步走成員
說起重新認識桃園,對這些在桃園出生長大的大學生,是一段很奇妙的經歷。桃園人從小到大,不知道要走過老城區千百遍,但是直到開始做訪調,才發現過去行色匆匆,忽略了太多讓人驚喜的紋理和故事。林采鴻提到在籌備視區的時候,訪問到一位在老城區拉手風琴的老伯伯。這位老伯伯近乎全盲,平日在桃園火車站前、桃園國小旁的文昌公園附近拉手風琴,平時即使和他擦身而過,也很可能沒有注意到他。直到把腳步放慢下來,才發現他在桃園已經生活過一段很長的時間,甚至經歷過二戰時期,不但對於桃園區歲月變遷的痕跡如數家珍,對於早期的音樂史和唱片史,也可說是活的歷史文本。這些訪調過程蒐集到的點點滴滴,不但成為桃步走一系列展覽和活動的主角,也內化成為團隊成員的生命經驗,成為激勵他們一次又一次,把終點化為起點,不斷邁步向前的動力。
作為訪問者,自己會非常有感覺,訪問對象的故事,和自己的生命息息相關,把故事內化成為自己的一部份,自己的生命也就更豐富了。而我們也要成為傳遞故事的媒介,這樣才對得起那些被訪問的人林采鴻
生活所市選照片.jpg


由於成員分散在各大專院校,整個團隊的運作也非常有機,網路溝通是這個世代的原生基因,寒暑假的大型活動則是串聯每個周末見面討論的主軸。團隊內部少了上下階級,卻多了新創事業的躍動活力,以及快速調整的實驗精神。


未來除了和桃園市青年事務局合作的「我市論壇」,以及尋找桃園人獨特安身立命方式的訪問計畫-「桃生方式」,這群初生之犢更想要挑戰經營展演平台或共同工作空間,提供在桃園念書或在外地念書的桃園大學生,一個匯聚文史、議題、藝術相關活動與資訊的地方。
桃步走在做的事,就好像在拓荒,去到沒有人去過的地方,摸索我們可以為這塊土地做些甚麼。就如同桃生方式的主角,我們也都還在摸索在桃園安生立命的方式蔡士豪,台師大生命科學系,桃步走成員
視區肢體工作坊2.jpg